9月12日,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在北京开幕。本届服贸会继续秉承“全球服务、互惠共享”的主题,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
在国际环境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服贸会的召开为各参与方提供了务实的合作平台、巨大的市场机遇,为全球服务贸易恢复发展注入新动能,折射出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动向,向世界宣示了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共促全球服务贸易繁荣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今年的服贸会有8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设展办会,其中葡萄牙、联合国粮农组织等13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首次在线强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确认线下参展。服贸会会场内外,处处涌动着开放合作的热潮。
一直以来,服贸会都是举办首发活动、权威发布、服务示范案例发布等精彩活动的大舞台。今年更是有200余项融合创新成果将陆续发布,为参展客商提供最新的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
金融服务是服务贸易的重要领域。数字人民币一直是服贸会金融服务专题展的重头戏之一。在本届服贸会综合展区,交通银行设置了绿色环保主题的数字人民币互动区,参会人员使用数字人民币购买潮流IP周边等产品,不仅能享受消费满减优惠,还能加入植树公益计划。
服贸会着眼全球服务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趋势,集中展示服务贸易最新成果、最新技术及应用,打造全球服务贸易领域的“首秀场”。一系列新技术、新服务、新产品集中亮相,凸显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发展新特征。
近年来,我国机器人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中国持有的机器人相关有效专利超过19万项,占全球比重约三分之二。
伴随AI技术与外贸深度融合,传统外贸方式正在发生深刻改变。B2B跨境电商推动数字外贸高速增长。“希望我们进阶到AI时代的数字化贸易服务,可以为服务贸易型企业提供一站式极简出海服务,从而打造新的服务贸易增长点。”阿里巴巴国际站中国供应商事业部负责人刘光俊表示。
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13年至2023年,全球服务出口年均增长4.9%,约为货物出口增速的2倍,服务贸易占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增加到四分之一。
我国将服务贸易作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抓手,持续推动服务贸易加快发展,2023年全国服务进出口6.6万亿元,同比增长10%,规模创历史新高。
2012年以来,服贸会已经成功举办10届,全球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回顾发展历程,服贸会在扩大开放、深化合作、引领创新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经过10届的发展,服贸会展览面积扩大了3倍,参展企业持续增加,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论坛会议领域拓宽、层次提升,交易成果也更加充实。2020年以来,300多家境内外企业和机构发布了超过480项新成果,为激发行业创新动能、助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供了强大动力。
9月11日,工作人员在2024年服贸会国家会议中心会场全球服务贸易联盟展台调试无人机。鞠焕宗摄(新华社)
产业基础更实。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6.7%,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2.6%,服务业对服务贸易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稳固。
发展动力更足。服务贸易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进程不断加快,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贸易占比超40%,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比如数字游戏、短视频、网络文学等数字文化服务出海热度持续不减,激发服务贸易发展潜力。
发展环境更优。今年我国全面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序推进服务贸易制度型开放。接连出台促进服务消费、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这些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将为服务贸易进一步开放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服贸会不仅看点丰富、国际化程度高,而且对于促进全球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展现我国对外开放新动向以及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必将有力促进我国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
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各项展览展示更加凸显新质生产力特征。其中,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特征的服务贸易与高端制造业融合发展,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制造新优势。
服务化是制造业升级的重要方向。制造业服务化是制造企业为了获取竞争优势,将价值链由以制造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众所周知,制造业的附加值更多体现在“微笑曲线”两端,即研发和市场。有测算显示,服务环节所创造的价值占整体价值的三分之二,生产所创造的价值仅占三分之一。一个典型的代表是苹果公司,虽然不直接生产手机,却凭借核心技术、工艺设计、品牌运营和销售服务等,获得高额利润。高端服务能力已经成为决定制造业竞争力和盈利水平的关键因素。
制造业服务化是大势所趋。除了获取更多利润,制造业服务化也是提升创新能力、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抓手。服务化可以降低制造业对资源、能源等要素的投入依赖,减少环境污染,还能更好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通过加大在制造过程中的服务要素投入,激发技术、模式、管理等创新,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普遍存在“两个70%”现象,即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的70%,制造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比重的70%。不少跨国制造企业巨头正是实现了以生产为主向提供高端服务为主的转型,才能保持在产业领域的主导优势。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服务化差距明显。服务收入占比不高、高端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成为制约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原因在于,不少行业、企业对服务型制造的重要性和发展路径还缺乏深入认知和能力积累。企业与地区存在发展不平衡问题,龙头企业转型较好,中小企业还只能提供安装、维修等基本服务;东部沿海地区服务型企业成长迅速,中西部则明显滞后。支撑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标准体系、人才队伍、公共服务体系还有待健全,生态体系不够完善等。
服务型制造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场景。部分制造企业不愿或很难向服务化转型,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提供增值服务时往往面临缺乏运行数据、用户信息、关键人才等问题,导致成本居高不下。而大数据、算法、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能有效扫平这些障碍,降低服务成本。同时,数字化技术支撑的远程支持服务、个性化定务等催生了更多服务型制造模式。
由此可见,数字化是制造业服务化的重要抓手。一方面,要夯实筑牢发展基础,引导制造业企业稳步提升数字化技术水平,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创新发展模式,增强制造业定制设计和柔性制造能力,打造高效协同、弹性安全、绿色可持续的智慧供应链网络,完善共享制造发展生态。
还应重视健全服务制造公共服务体系。聚焦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协同,整合研发设计、系统集成、检测认证、市场开拓等服务资源。培育发展一批服务型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和咨询服务机构,推动建设面向服务型制造的专业服务平台、综合服务平台和共性技术平台,尤其是强化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支撑。
制造业服务化在我国仍有广阔空间。完善政策和营商环境,积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新制造、催生新服务,加快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将促进制造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推动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
备案号:粤ICP备19039425号 emc易倍官网app登录_emc体育官方网站网页版欢迎来电咨询!